四川农业大学, 四川雅安, 625000
作者 通讯作者
《分子植物育种》印刷版, 2018 年, 第 16 卷, 第 23 篇
收稿日期: 2017年05月31日 接受日期: 2017年06月13日 发表日期: 2018年02月28日
作者 通讯作者
《分子植物育种》印刷版, 2018 年, 第 16 卷, 第 23 篇
收稿日期: 2017年05月31日 接受日期: 2017年06月13日 发表日期: 2018年02月28日
© 2018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
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。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,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。
摘要
本研究以小麦(Triticum aestivum L.)品种My15与中国栽培黑麦-白粒黑麦(S. cereale L. cv)自交系Rw远缘杂交,经染色体加倍、两次回交5-7次自交产生的异染色体系07-903-6 (BC2F5)、08-903-6 (BC2F6)、09-903-6 (BC2F7)和一对抗、感分离的姊妹系11-903-6-1 (BC2F9)与11-903-6-2 (BC2F9)为研究材料,双亲作为对照材料进行基因组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。结果表明,黑麦染色质导入小麦背景后会导致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改变,形成异染色体系的半甲基化水平极显著高于双亲本的半甲基化水平。在回交自交5-9世代间甲基化模式趋于稳定遗传,世代间DNA甲基化多态率均无显著差异。姊妹系间抗、感白粉病特征的差异可能与基因组半甲基化修饰有关,与全甲基化修饰无关。本研究对黑麦种质导入小麦后,形成姊妹系间抗、感白粉病分离的原因进行了讨论。
关键词
小麦;黑麦;远缘杂交;DNA甲基化;MSAP
HTML格式版本正在制作中。